暑托班课堂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上海市绿化市容行业的青年讲师们正带领孩子们探索城市的绿色密码。今天上午,徐汇区漕河泾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爱心暑托班迎来一堂以《守护生态家园,共享绿色上海》为主题的生态环保课。通过互动游戏、短视频和立体书制作,近40名小学生学习了上海行道树百年发展史、悬铃木的生态价值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在心中种下绿色种子。
行道树里的城市记忆
“原来我们每天经过的行道树都是‘城市英雄’!”在讲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观察香樟、悬铃木等树种,了解了上海行道树从外滩首批种植到如今178万株规模的百年变迁。课件中展示的1908年南京路行道树老照片与现代航拍影像形成鲜明对比,诠释了“林荫道—林荫片区”生态网络的构建历程。当得知上海已建成317条林荫道,其中176条由悬铃木构成时,孩子们自发为“行道树之王”鼓掌喝彩。
悬铃木毛毛如何产生,从何而来?通过显微镜观察叶片结构、观看冬季修剪作业实录,孩子们发现飞絮治理背后的科学智慧。讲师现场演示的“吹冲扫作业”视频则让专业环保知识变得鲜活可感。
“遇到刺猬要像对待邻居一样保持距离!”在“动物连连看”游戏中,孩子们通过辨识貉、赤腹松鼠等上海本土野生动物影像,掌握了“不害怕、不接触、不投喂、不伤害”的“四不原则”口诀。结合《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普法动画,讲师巧妙地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漫画图解。
生态教育遍地开花
自2014年起,团市委联合市绿化市容局共同开启的“生态环保公益课程项目”已连续12年走进爱心暑(寒)托班,累计开展4000余场课程,服务超15万名青少年,辐射带动广大青少年更好掌握生态环保知识,践行绿色环保理念。
今年,两大核心课程再度升级。升级版《守护生态家园,共享绿色上海》课程首次融入城市绿化和行道树知识体系,引导孩子们深入了解上海绿色生态空间的更迭变化。《分类“新时尚”,志愿我先行》课程则新增垃圾箱房智能化改造、“沪尚回收”系统、科普线路等垃圾分类上海实践,让孩子成为绿色低碳新时尚的小小“志愿者”。
7月7日至7月24日,由80余名上海绿化市容行业青年以及大学生组成的青年志愿讲师团已完成了150场宣讲股顺网,累计服务时长200余小时,直接服务小学生5000余人。整个暑托班期间,绿容青年预计将为暑托班的孩子们带去163堂生动有趣的公益环保课程,传播“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理念。
联华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